口香糖千萬別吞下去,會黏住腸子?這是真的嗎?
來源:科普中國
作者:科學辟謠
發(fā)布時間:2025-04-28
瀏覽次數(shù):974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流言:“口香糖千萬別吞下去,會黏住腸子”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一些關(guān)于口香糖的說法:“吃口香糖一定要小心,吞下去的口香糖會黏住腸子,導致腹痛、消化不良甚至腸梗阻等健康問題”,還有人說“吞下去的口香糖會在體內(nèi)留存 7 年之久”。

流言分析: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jù)。

盡管膠基具有一定的黏性,但在人體消化道內(nèi)濕潤的條件,以及消化道表面黏液的保護下,它并沒有機會黏住我們的腸胃。此外,膠基雖然無法被人體消化,但它也不會長時間停留在人體內(nèi)。人體排除異物的機制是十分強大的,基本上不會發(fā)生口香糖停留在體內(nèi)難以排出的情況。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種說法:“吃口香糖一定要小心,吞下去的口香糖會黏住腸子,導致腹痛、消化不良甚至腸梗阻等健康問題”。在這個說法的基礎上,甚至又衍生出了“吞下去的口香糖會在體內(nèi)留存 7 年之久”的說法。

這些說法,讓很多人在吃口香糖都十分小心翼翼,一個不小心吞下口香糖后更是恨不得立刻去醫(yī)院洗胃。那么,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jù)呢?

口香糖真的會黏住腸子嗎?

其實,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口香糖,1960 年左右才被開發(fā)出來,而它所采用的主要成分則是橡膠——這種成分又被稱為膠基。這種口香糖的主要成分,也延續(xù)到了今天。如今,一塊口香糖主要由膠基、甜味劑、香味成分以及軟化劑組成的。

膠基,是口香糖的核心材料,由天然橡膠或者合成樹脂制成,不溶于水,且具有很強的韌性和耐性。正是因為它的這種特性,才賦予了口香糖怎么嚼都嚼不爛的特點,以及嚼得高興了,還能隨口吹個泡泡的快樂。

但也正是這種特性,引發(fā)了人們的擔憂——嚼不爛,也無法被人體消化,一個不小心吞下,不就留在身體了嗎?再加上口香糖黏糊糊的質(zhì)感,更是容易讓人聯(lián)想,它是不是會黏在我們的消化道里。

實際上,雖然膠基不能被消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黏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牢牢地黏住東西。

膠基的黏性會在體溫、胃酸、腸液的影響下減弱,并不具有像膠水那樣牢固的粘附力。尤其是遇水后,它更是會失去黏性,變得像軟橡皮一樣順滑,不會粘附在我們的消化道中。就像我們嚼過的口香糖,吐進水里,很快就變得不怎么黏手了。

而且,就算膠基還保留著一定的黏性,我們的消化道表面的黏液也能保證口香糖只能順滑通過,而不能變成消化道上的“釘子戶”。這層黏液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摩擦傷害到我們脆弱的消化道黏膜,相當于一層保護膜,即使還有點黏性的口香糖,也無法突破它們的隔離,黏上我們的消化道。

此時,可能有人會問一個小問題:既然口香糖沒有很強的黏性,那為什么吐在地上的口香糖那么難清理呢?

以吐在地面上的口香糖為例,它剛被吐出時,在唾液的滋潤下還比較柔軟,會黏附在地面上。隨著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越來越久,它的水分就會逐漸蒸發(fā),膠基就會變得更為濃縮而緊實。此時,口香糖就會更為牢固地附著在粗糙的地面上,看起來就像牢牢黏住了一樣。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更像是口香糖被嵌進了地面凹凸不平的縫隙了,就像是被牢牢按緊的“魔術(shù)貼”一樣。

吞進去的口香糖會在體內(nèi)呆 7 年?

口香糖會在體內(nèi)呆 7 年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

盡管膠基無法被人體消化,但它也不會長時間停留在人體內(nèi)。人體排除異物的機制是十分強大的,基本上不會發(fā)生口香糖停留在體內(nèi)難以排出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無法消化”不等于“永遠滯留”。

那么,不小心吞進到肚子里的口香糖,是怎么被我們排出體外的呢?

首先,胃酸會軟化口香糖,但無法分解它。此時口香糖會變成一團柔軟的膠質(zhì)。接著,這團膠質(zhì)會和其他食物碎一起進入腸道。

在腸道內(nèi),腸道會通過蠕動將口香糖與其他食物殘渣混合,在這個過程中,食物混合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以及水分都會被逐漸吸收,直到它們被“榨干“得差不多,它們也差不多來到了“出口”。

大多數(shù)情況下,吞下的口香糖會在 24 到 72 小時內(nèi)隨著糞便排出,最長通常也不會超過一周。而在這個過程中,口香糖不會給我們帶來不適或健康方面的損傷。因此,醫(yī)學上通常建議:“單次吞咽口香糖無需任何處理?!?/p>

但如果實在擔憂,可以多喝溫水潤滑腸道,輔以高纖維食物促進腸道蠕動,即可讓口香糖順滑排出體內(nèi)。

當然,這并不代表鼓勵大家吞口香糖。畢竟,雖然一塊口香糖掀不起風浪,但要如果把口香糖當飯吃——比如一天怒吞超過十塊口香糖,那這些膠基就真的有可能在腸胃里團成巨大的一團,堵住腸道中的狹窄區(qū)域。曾經(jīng)有兒童誤吞整盒口香糖(約 20 片)的案例,這些膠質(zhì)團塊與毛發(fā)、纖維結(jié)合形成“胃石”,導致了腸梗阻。不過,這屬于極其罕見的案例。

此外,一些腸道結(jié)構(gòu)特殊,比如先天性狹窄的患者、做過腸道手術(shù)的人以及一些嚴重便秘者等,也有一定可能性出現(xiàn)口香糖在體內(nèi)滯留較久的問題。但即使如此,口香糖也并不會特殊到在人體內(nèi)足足呆滿七年。

最后提醒大家,為避免意外風險,低齡兒童不建議嚼口香糖。如果是誤吞單塊口香糖無需過度緊張,但若有任何身體不適,還是盡快就醫(yī),更不要因為好玩而嘗試吞口香糖。

照“謠”鏡

“吞口香糖粘腸子”是典型的偽科學謠言,有利用視覺恐懼、嫁接部分事實、違背基礎生理學、虛構(gòu)極端案例的特點。識別此類謠言需掌握這兩個方法:①追蹤世衛(wèi)組織、權(quán)威醫(yī)學期刊等信源,警惕“據(jù)說”類模糊表述;②對反直覺信息保持警惕,用系統(tǒng)化證據(jù)鏈替代情緒化聯(lián)想,過濾“ 100%致命”“必須手術(shù)”等恐嚇性話術(shù)。遇到此類傳言時,我們應優(yōu)先用生理常識推演,交叉對比國際食安標準與權(quán)威科普,即可快速破除多數(shù)偽科學陷阱。

策劃制作

作者丨海德拉 科普作者

審核丨張娜 北京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副研究員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展示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需求


歡迎掃碼關(guān)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