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在西沙群島科考的大學 有了海上“移動校園”
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 通訊員 黃艷 吳立堅
6月26日上午,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碼頭,我國自主研發(fā)建造的國內(nèi)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完成交付。
上個世紀20年代末,中山大學的師生借乘軍艦遠赴西沙群島,在那里他們靠著一條小舢板開展科學考察,成為我國最早在西沙群島進行科考的大學。如今,“中山大學”號排水量6880噸,續(xù)航力15000海里,計劃于今年10月起航去往南海西沙海域進行科學考察。
“它將有力支撐海洋科學發(fā)展和高端海洋人才培養(yǎng),是名副其實的海上‘移動校園’,為中山大學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zhàn)略再添‘重器’?!敝猩酱髮W校長羅俊說。
小舢載著科考隊員在島嶼之間漂流
南海之濱的中山大學,自建校之初便與遼闊的海洋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1928年,中山大學成立不久便開啟海洋科考,推動并參與了中國首次對西沙群島的科學考察。
1928年5月30日,科考人員乘小艇前往琛航島。
“中山大學一直有很深的海洋情結(jié)”,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教授、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何建國說。在他看來,中大人的海洋情結(jié)可以追溯到中山大學建校伊始。
彼時國立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生物系首任系主任費鴻年,主要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以及海河生物資源、漁業(yè)資源調(diào)查。他所編寫的《海洋學綱要》教材,在學界影響甚廣。
1928年,中山大學沈鵬飛、朱庭祐教授一行16人借乘“海瑞”號軍艦前往西沙進行實地調(diào)查。在遼闊蒼茫的海上,一條小舢載著十幾名科考隊員在各個島嶼之間漂流,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科學家對西沙群島進行科學考察。
此后,中大的海洋科考一直沒有間斷??箲?zhàn)勝利后,中山大學派人參與了西沙群島的接收工作,并在1947年對西沙進行了第二次科學考察,其中就有生物系著名教授張宏達先生,后來幾經(jīng)修訂他寫成了《西沙群島的植被》,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為證實西沙群島是中國領(lǐng)土提供了有利的證據(jù)。
20世紀80、90年代,中山大學袁家義、梁百和、黃玉昆和鄧孺孺等教授先后組織發(fā)起了“海南島及西沙群島現(xiàn)代碳酸鹽沉積科學考察團”,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華南沿海晚新生代地質(zhì)”的研究工作,發(fā)表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考察成果。
從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90年代末,因為受制于科考平臺的客觀條件,中大海洋研究的重心主要在近海,圍繞沿海港口航道建設的選址和維護、河口整治等國民經(jīng)濟建設需求,以及沿海水土及空間資源大規(guī)模利用,開展了大量的現(xiàn)場調(diào)查工作。
“中山大學是全國最早開辟河口海岸研究的單位之一,為華南沿海地區(qū)海岸帶資源開發(fā)利用和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大工程提供關(guān)鍵技術(shù)支撐。”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王東曉說。
借船出海重返西沙進行科學考察?
2015年以來,中山大學先后成立了一批涉海學院,建設海洋大平臺。隨后,中山大學提出實施“南??茖W考察”綜合航次計劃。首航行經(jīng)100多個站位,采集上萬份樣品,以整個南海北部的大陸架及2000米水深海域為調(diào)查對象,研究涵蓋海洋生態(tài)、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質(zhì)、海洋大氣、海洋沉積等多個學科。
時間來到2018年,西沙科考90周年,中山大學組織了“重返西沙”科考航次活動,綜合考察了包括水下人文遺跡、海洋生物、海洋天然產(chǎn)物化合物、海洋地質(zhì)、物理海洋學、海洋大氣、島礁開發(fā)利用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科考采集帶回的一些海生昆蟲品種填補了國內(nèi)在該領(lǐng)域研究的空白。
2019年,科考團隊首次對大氣—海洋雙邊界層協(xié)同觀測,建設了中山大學首個基于南??瓶嫉拇髿馔瘮?shù)據(jù)集;并且在西沙群島發(fā)現(xiàn)并發(fā)表2個海生昆蟲新物種和1個昆蟲新記錄種,從基礎研究的角度為國家的南海權(quán)益做出貢獻。
中山大學科考人員在海上開展科考作業(yè)
截至目前,中山大學已成功組織了六次南??瓶?/span>,還參與了國內(nèi)兄弟單位多個南??瓶己酱危@得大量有價值的科考資料。如今,在中山大學海洋生物天然產(chǎn)物化合物庫菌種室,已經(jīng)收藏了8000多份菌株,從南海生物中分離出代謝產(chǎn)物達1000多個,其中包括了在世界上首次發(fā)現(xiàn)的400多個結(jié)構(gòu)新穎的化合物。
“學校決定在科考船造好前,以租船的形式組織‘南??茖W考察航次’,支持海洋學科師生開展海洋科考,培養(yǎng)高層次海洋人才,就是為科考船建成后全方位開展海洋科考做好充足準備。”中山大學科考船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孫冬柏教授說。
這幾次出??瓶?,中大都是租用別人的船?!白獯龊?梢詽M足一定的科考需求,幫助解決一些特定的科研問題,但也有一定限制,比如借船出海就需要共享航次,科考條件和目標不免會受到客觀影響,一些深遠洋科學研究也只能擱置?!焙谓▏淌谡f: “嚴格限制人數(shù),往往在近?!蜣D(zhuǎn)’,培養(yǎng)的人才也往往聚焦在近岸。師生們一直做夢都想有條大船啊,都想走進深遠海啊?!?/p>
建成“大船”推進海洋科學研究?
“對中大的歷史越了解,越覺得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越覺得我們應該很快很急迫地去做好這件事,接續(xù)傳統(tǒng)、賡續(xù)大學精神。”羅俊說。
從2016年6月“中山大學”號科考船獲教育部批復立項,到2019年10月在江南造船開工建造,再到2020年8月命名下水,2021年試航成功,然后交付。
“中山大學”號在舟山海域試航
據(jù)江南造船介紹, “中山大學”號排水量6880噸,續(xù)航力15000海里,具備無限航區(qū)全球航行能力。該船總設計師、中船集團第708所主任助理吳剛介紹,它是目前國內(nèi)設計排水量最大、綜合科考性能最強的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配置高、能力強,創(chuàng)新技術(shù)高度集成,無愧“國之重器”的稱號。
作為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在國內(nèi)科考船中具備多個“首次”。該船在國內(nèi)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轉(zhuǎn)低噪聲推進器、首次采用輪緣永磁側(cè)推、首次采用直流母排+儲能蓄電池的組合設計、首次采用全航速主動式減搖鰭等。
“有了這條船,我們不僅可以有條件加快推進海洋科學研究,而且通過在科考船上建設‘移動校園’,讓學生直接接觸海洋、更加熱愛海洋,促進海洋科學與技術(shù)領(lǐng)域的人才培養(yǎng)。”王東曉教授說。
“中大涉海學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機會登上這艘科考船,親近大海,探索大海,感知大海,把在課本上、課堂里和室內(nèi)實驗課上學到的一個個公式、一串串數(shù)字、一行行代碼、一組組分析結(jié)果在大船上、在大海里?!敝猩酱髮W大氣科學學院院長董文杰說。
“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海洋一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第二疆土’和‘藍色糧倉’?!敝麣v史學家、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教授說。600多年前,鄭和率領(lǐng)龐大船隊駛向西洋,傳播了中華文明,為世界航海事業(yè)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中山大學將以“中山大學”號作為平臺和載體,劈波斬浪、挺進深藍,為國家走向深遠洋貢獻力量。
26日,“中山大學”號首航科考任務正式發(fā)布,計劃于今年10月起航去往南海西沙海域,將對涉及海洋大氣、海洋科學、海洋生物等三大領(lǐng)域的系列重要問題進行科學考察。
(中山大學供圖)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