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生 張思璇 記者 胡珉琦
與野生動物包括非人靈長類動物近距離合影,且中間沒清晰的物理屏障,已經(jīng)成為人們獲取、分享旅行經(jīng)歷的一種常見方式。殊不知,這類影像發(fā)布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可能超出人們的想象。
今年年初,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人與靈長類動物互動專家組發(fā)布了一份“負責任地拍攝非人靈長類動物影像最佳實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建議從事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和保育工作的人員不要發(fā)布和動物親密互動的合影,以免對公眾產(chǎn)生誤導,進而對人和動物的安全造成潛在威脅。
當非人靈長類動物被當成拍照工具
照片或視頻本來是能夠推動大眾關(guān)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保護與福利問題的,但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呼吁人們重新思考如何共同使用靈長類動物的影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國家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被長期當成拍照工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靈長類動物的生存和健康構(gòu)成威脅。
在2018年的國際靈長類動物大會上,有關(guān)專家概括了靈長類動物的交易用途:作為寵物飼養(yǎng)、用作娛樂場所以及生物醫(yī)學實驗的對象。而那些在旅游行業(yè)用作拍攝的靈長類動物常常是野外非法捕獲來的。
2005年,中國臺灣大仁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就已經(jīng)注意到,非人靈長類動物是東南亞國家最常見的提供表演和拍攝活動的陸地哺乳動物。因缺乏法律及倫理約束,為了吸引顧客,一些度假勝地、休閑主題公園甚至飯店都會進行動物的表演和拍攝活動。通常這些動物的生存條件都非常惡劣。
此外,人類傳播的病原體是靈長類動物的威脅之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動物醫(yī)學院艾米莉·杜奈等人在2018年匯總此前資料后發(fā)現(xiàn),曾出現(xiàn)33個從人類到猿類的病原體傳播案例。與靈長類動物親密互動很可能對它們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有圖“無真相”
除此之外,指南強調(diào),與動物親密互動的拍攝情境不恰當、不清晰甚至缺失很容易誤導公眾,從而對靈長類動物造成負面影響。這些不恰當?shù)那榫持饕☉驯ъ`長類動物、進行手工喂養(yǎng)、與其玩耍等。
已經(jīng)有國外研究證實,不恰當?shù)拿襟w展示在后期傳播中很容易脫離原有情境,造成信息曲解,影響公眾對靈長類動物的認知。
早在2011年,芝加哥林肯動物園猿類保護和研究中心專家史蒂夫·羅斯等發(fā)現(xiàn),電影電視中頻繁出現(xiàn)黑猩猩畫面容易使觀眾忽略黑猩猩目前瀕臨滅絕的現(xiàn)實。研究還發(fā)現(xiàn),相比照片中只有黑猩猩,人如果也出現(xiàn)在畫面里會增加黑猩猩被視為寵物的可能性。
同樣,2018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科研人員奧爾德里奇研究了1990~2013年間非人靈長類在電影中的“出鏡”情況,結(jié)果表明這種做法容易使觀眾誤認為靈長類動物適宜作為人類伙伴或被當成寵物。
幾年前,國內(nèi)某檔拍攝明星和野生動物同住、照顧它們起居生活的綜藝節(jié)目,引發(fā)廣泛關(guān)注,盡管本著保護動物的目的,但鏡頭畫面卻給人們傳遞了極其錯誤的信號。
這就是指南所說的,為什么要樹立恰當?shù)娜伺c靈長類動物互動行為模式,因為靈長類動物保護信息的成功傳遞取決于信息的被感知方式,而非信息傳遞者的主觀意圖。
為此,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乘明認為,指南作為預防和示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現(xiàn)在人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可以把影像上傳到網(wǎng)上,極易散播負面影響”。
指南主要強調(diào)了科研人員、動物飼養(yǎng)員等可能與靈長類動物頻繁接觸的群體需要遵循的準則。
比如,在圈養(yǎng)靈長類動物圈舍外而非舍內(nèi)(除非自由放養(yǎng))示范適宜的拍照;不要發(fā)布動物護理者懷抱靈長類動物的照片,以靈長類動物的個體照片或與其同類的照片進行替代;人類與野外靈長類動物的公開合拍影像要確保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最小距離為7米;直接互動時要穿戴適當?shù)膫€人防護裝備;專業(yè)研究性影像需確保情境明晰并進行解釋說明等。
“科研人員在野外觀察和記錄的影像資料中,要出現(xiàn)一些望遠鏡、記事本或其他類似設備,以此提醒人們,這是在做科學研究?!秉S乘明解釋。
距離是最好的保護
事實上,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避免人為過度干預,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
通常情況下,游客的投食會影響動物正常的活動規(guī)律和行為狀態(tài),因此很多動物園會有“不要投食”的警示牌。黃乘明告訴《中國科學報》,動物園的動物會有肥胖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過度投喂造成的。
其實,不僅是針對靈長類動物,“所有動物,無論是在野生環(huán)境下還是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的,人類都不應該與它們過度親密。”黃乘明進一步說道。
保護動物的前提是了解它們,一味禁止與動物的接觸是不現(xiàn)實的,也違背了人類的初衷。但也正是由于人類活動才給野生動物的生存帶來了嚴重威脅。
“人類對野生動物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們也因此逐漸意識到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意義?!秉S乘明解釋道,“目前來看,棲息地保護還是野生動物保護最重要的方式?!?/p>
《中國科學報》 (2021-04-01 第5版 文化周刊)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