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未來兩大新地標方案亮相
來源:晶報
發(fā)布時間:2021-03-17
瀏覽次數:2195

深圳歌劇院“海之光”方案效果圖。

“海上的云”設計方案效果圖。

深圳歌劇院建筑方案國際競賽和深圳海洋博物館建筑方案設計國際競賽結果揭曉。

深圳歌劇院建筑方案國際競賽中,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讓·努維爾領銜的設計團隊提交的“海之光”方案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蛇口又將添一地標性建筑。

深圳海洋博物館建筑方案設計國際競賽中,普利茲克獎得主妹島和世、西澤立衛(wèi)領銜的有限會社SANAA事務所提交的 “海上的云”設計方案脫穎而出,獲得最終殊榮。

晶報記者 李果 陳碧霞 通訊員 田煒 李森

深圳歌劇院“海之光”

深圳歌劇院從設計之初就備受關注。據介紹,歌劇院選址位于南山區(qū)蛇口半島濱海休閑帶,融匯山、海、河、港環(huán)繞的特色資源,利用得天獨厚的山海稟賦,將建設成“世界級藝術殿堂、大灣區(qū)國際文化交流新平臺、深圳藝術文化新地標和深圳市民藝術客廳”。記者從主辦方獲悉,本次國際競賽由深圳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會同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深圳市建筑工務署主辦,競賽采取“全球邀請 + 公開海選”的方式,吸引了包括多位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在內的全球頂級設計機構參與。

各個參賽單位為了贏得殊榮也是拼盡全力,參賽方案呈現了全球最高水平的創(chuàng)意和多元概念。經過以何鏡堂院士和孟建民院士領銜,妹島和世、嚴迅奇、Heatherwick等國際著名建筑師組成的評審團逐輪評審,最終由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讓·努維爾領銜的設計團隊提交的“海之光”方案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

據介紹,“海之光”設計方案以抽象和具象相結合的方式回應場地和命題,從城市、山、海多維角度思考,以音樂與大海的相遇、建筑擁抱音樂、擁抱大海為主要創(chuàng)意,極具原創(chuàng)性。建筑造型兼具靈動性和沖擊力;布局上將展演空間和音樂聚落空間結合設置,從而創(chuàng)造出全天充滿活力、屬于市民的公共活動空間;光線通過創(chuàng)新的水波紋玻璃板折射至室內,營造出夢幻的光影效果。深圳歌劇院將建筑融入海濱,將藝術融入生活,創(chuàng)造了一個屬于大灣區(qū),具有未來性,獨一無二的世界級公共文化地標。

深圳海洋博物館“海上的云”

深圳海洋博物館選址大鵬新區(qū)新大片區(qū),背靠七娘山,北朝龍岐灣,東臨新大河濕地,擁有背山面海、臨河擁灣的優(yōu)越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將建設集收藏、研究、展示、科普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海洋博物館,打造海洋資源收藏展示中心、海洋文化教育中心、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成為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文化新地標。

本次國際競賽由深圳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海洋漁業(yè)局)、深圳市建筑工務署主辦,競賽采取“全球邀請 + 公開海選”的方式,吸引了來自20個國家及地區(qū)170多家設計機構組成的88個設計機構(聯合體)報名,15家入圍設計團隊提交了高水平的設計方案,經過以何鏡堂院士和崔愷院士領銜的評審團評審,競賽結果出爐:優(yōu)選獎、建議實施方案為:有限會社SANAA事務所的6號方案“海上的云”!

據了解,該勝出的方案以“海上的云”的概念展現漂浮的建筑的理念,海洋博物館以一種輕盈謙遜的方式融入山海之間,輕柔、自由的建筑形態(tài)與大鵬半島獨特的環(huán)境風貌緊密融合,有機連接起周邊山、海、濕地和城市景觀,形成陸地與海洋的有趣對話。輕質界面材料透明與半透明的處理,隨著環(huán)境與視角的轉變而不斷變化,展現“云”的特質。連續(xù)的無柱空間使博物館每個功能區(qū)間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形成有機的連續(xù),創(chuàng)造了一種未來感的空間體驗。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